第(3/3)页 现在在基地内就能完成全流程验证,研发周期缩短40%,成本降低近三成。” 他看向那位提问的专家,坦诚道:“您担心的‘负担’,其实我们通过三个方式化解:一是核心技术转化收益反哺研发,形成良性循环。 二是能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复用,比如机场既能保障科研试飞,也能承接民用货运。 三是国家对我们这类前沿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,比如税收优惠和重大项目补贴,这部分每年能减轻约15%的运营压力。” “至于人才带来的隐性价值,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。” 吴浩补充道:“上万名顶尖人才在这里形成的创新生态,每年能诞生2000多项专利,其中15%属于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。 这种技术壁垒带来的竞争力,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。” 最后他微微一笑:“所以从账面上看,基地去年已实现收支平衡,今年预计净利润超120亿。 对我们而言,这不是负担,而是能持续产出尖端技术的‘创新引擎’。 毕竟在科技领域,最值得的投入,永远是对未来的布局。” 一番话有理有据,会议室里的议论声渐渐平息,不少人看向吴浩的目光多了几分认同。 周院士轻轻颔首赞道:“能把科研基地做成盈利实体,这份经营头脑,倒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让人意外。” 张副总闻言,指节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,发出规律的轻响。 他抬眼看向吴浩,脸上带着明显的赞许:“小吴啊,你这不仅是建了个科研基地,更是打造了一个科技产业的生态闭环啊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