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章 活授死赠-《明旗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王振奇怪:“你叹气做甚?”

    郭敬脸颊一抽,无比惋惜道:“不瞒公公,那后生如今只怕已是凶多吉少了。”

    王振一愣:“出了何事?”

    “当日独石沦陷之时,那后生拼死护着我逃出...”

    郭敬大致将从独石逃出后的事情与王振说了,听郭敬说那后生因义愤而将投降的鞑子全数投井溺杀,王振不由一愣,旋即露出赞许之色,他可不是腐儒。才不会讲什么仁义道德,讲什么以德报怨,那帮鞑子祸害残杀大明子民,便是千刀万剐也不为过。如何能因他们降了便轻轻放过呢。换作是他王公公在场,只怕溺杀都嫌便宜这帮鞑子了。

    王振可是十足的对外强硬派,当日他下令扣拿那些冒作瓦剌使臣的马匪。又力排众义削减马价,坚决反对答应也先提出的一切条件。又在也先寇边之后力劝皇帝不要答应文官们提出的议和,而是亲点大军御驾亲征。种种所为,无一不是对外强硬的表现,其目的除了要为年轻的天子在朝堂上立威,更重要的便是彻底为大明扫平此边患,换取数十年乃至百年太平,否则,边疆多事,大明多事!

    要知道大明的天下是太祖高皇帝一拳一脚打出来的!大明的声威更是太宗皇帝五次亲征打出来的!大明边疆的安定同样也是宣宗皇帝紧随其后打出来的!

    事情证明,那些鞑子吃硬不吃软,记打不记礼,只有拳头才能叫这些鞑子知道害怕,知道慑服,什么以德服人,以礼待人纯属狗屁,没有强大的力量,那些鞑子能害怕你吗!

    正因本朝天子登基后,三杨主政,导致文官集团势大,武勋势力无法在朝堂获得足够发言权,这才致使大明对外不如以前强硬,对边防投入更是不足,以致边镇不宁,连也先这种货色也有胆来冒犯大明天威,若换太宗皇帝和宣宗皇帝在朝,便是再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来挼大明的虎威。

    文武并重一直是王振所提倡的,对外更要强硬,绝对不能将那些非汉族视为同类,搞什么怀夷之策,该打便要打,该杀便要杀,该屠更要屠,如此,汉人的江山才能长治久安,汉人的精神气才能高涨不堕。有如此认识,王振自然不会如那些读圣贤书读傻了的文官一样对杀俘有什么不满。
    第(2/3)页